“77摄”口述实录:第6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5)

发布时间:2017-05-12浏览次数:816文章来源:188比分直播:传媒大学


04.胶片的美好时代

2012年1月19日,伊士曼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这家百年老店不幸折戟数码时代。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许是无法阻挡的潮流,但手艺的炉火纯青却具有超越时代的力量。当古着风和怀旧调成为文艺圈和文化界的主打时,且让我们回眸77级摄影班——这群专业级手艺人美好的胶片时代。

堆胶片

1979年秋季,77摄影班结束了理论课程学习,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到省级电视台见习了一个月时间,10月份回校之后就正式进入了专业课的学习。从此,他们的学习除了啃书本,又多出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堆胶片。

摄影专业课从学习感光胶片开始。刘恩御老师讲授的感光材料,是77摄影班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校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台135单反相机,机型多为苏制卓尔基和少量的国产海鸥。
电视系的暗房始终弥漫着显影液和定影液散发出的酸味,照片拍完之后要在这里完成胶卷的冲洗和放大工作,照片质量如何,暗房技术尤为重要。首先要在暗袋或暗室里小心翼翼地把拍好的胶卷装进显影罐里,此过程虽无技术含量,但要十分熟练和细心,操作不当就会使胶卷粘连,导致冲卷失败。显影液和定影液的温度以及显影、定影的时间都有要求,每个环节都要按规范程序完成,否则,将会影响冲卷和洗印的质量。

任金州:两三个人一台放大机,有的人占的时间长,动作慢,洗不出来,就容易手忙脚乱。当时胡芳是暗房实验员,天天给我们弄水弄药,同学们和胡芳老师的关系很融洽。

暗房的显影液和定影液分别装在两个塑料桶里。一次,有一组同学在完成胶片冲洗之后,将显影液和定影液倒回桶里时发生了错误,显影液的桶里装进了定影液,后一组同学的胶卷未显先定,全部报废。

为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实验室把小瓶装的显影液和定影液分发到每个人手里。此后,宿舍就成了暗室,大家经常关了灯在被子里装卸胶卷,在洗漱间和宿舍的晾衣绳上也常能看到一条条垂挂的胶卷,这也是摄影专业学生宿舍独有的一道风景。

每次拍完摄影作业,大家都把自己最为满意的照片贴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老师在这里点评,同学们在这里交流,也常引来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这里观看。挑照片的不足和缺陷,是作业点评的主要内容,所以每次作业上墙,同学们都像经受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听老师对作业问题的分析,同学之间的点评也单刀直入、毫不留情,没有掩饰和做作,只有真心爱护和关心。

摄影行内有句话:摄影家是用胶片堆出来的。每次摄影作业学校发一盒或两盒胶卷,经常是将发的胶卷拍完,也挑不出一两张满意的照片。为了能交出理想的作品,同学们只能自己掏钱买胶卷再拍。当时,一盒黑白胶卷就是三块多,这对于大多数靠助学金学习和生活,每个月只有十几元补助的穷学生来说,买胶卷着实是一项奢侈的开支。

鲁伟有一位女同学在河北电影制片厂工作,她赞助鲁伟几盒“代代红”牌35毫米电影胶片,用现在的话说,“代代红”胶片也是那个年代的著名品牌,国产电影大多都用这个牌子的胶片拍摄。同学们分享了鲁伟获得的赞助,把大盒的胶片化整为零,截成1米5长一段,然后再分装成小盒。胶卷盒都是一次性的,冲完胶卷后胶卷盒都弃之不用,为了能够让它继续发挥作用,老盒装新卷,大家每次取胶卷都格外注意,不损伤盒盖,如果重复使用胶卷盒,盒盖发生变形会使胶片漏光,在当时的生活中废物利用最多的物品当属小小的胶卷盒了。

程鹤麟:虽然照相机暗房设备均由校方提供,但胶片相纸这些材料校方只能限量提供,实在玩得不过瘾。来自厦门的温化平同学是个活雷锋,她找到厦门感光材料厂的路子,买下处理相纸,不辞劳苦背到北京,转让给同学们。80后90后或已不知啥叫“处理商品”,程老汉简单做个名词解释:所谓“处理商品”简而言之就是:一、达不到一等品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二、边角料。相声《卖布头》卖的所谓“布头”就是边角料,就是“处理品”。化平兄弄到的处理相纸,有不大合格的(比如相纸小局部漏光),也有边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