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新闻专著牵出一段奇缘佳话

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1293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终于登机了!”下午四点五十五,陈志强看着手机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收到了陈作平发来的登机讯息。他轻轻地拍了拍胸口,说道:“我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下来了。”

晚上九点左右,陈作平平安降落。而此时陈志强早已在机场出口等候多时。他站在人群中,举着写“接陈作平教授”字样的牌子,不停地在两端的出口之间徘徊,眼睛一直观察着从里出来的人群,生怕与陈作平擦身而过,不少经过他的人都忍不住看向他——手中这块接机牌让陈志强成为了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一个。这块牌子长度足有两个陈志强身躯的宽度,加上手柄,约有1.5米高,连装进汽车后备箱都要费好大的劲。

二十分钟后,“只闻其声”的两人终于相见。“拿这么大块牌子啊?!”“我们内江虽然是城市小,但我们的牌子大,表明我们诚意欢迎陈老师莅临。”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边寒暄,一边开着玩笑,似乎虽多年未见却神交已久的老友。两人脸上因飞机延误带来的倦容已经烟消云散,只有满满的喜悦和激动。

在车上,记者好奇地问陈作平:“飞机晚点了六小时,您为什么还是坚持要来呢?”陈作平告诉记者,春节前,他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书、一封信,这本书就是陈志强撰写的《实用新闻课》。在信中,陈志强提到了他是受到《新闻报道新思路》的启发,才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他当时非常惊讶,也很感动,所以立即作了回复。

“《实用新闻课》这本书我看了,其中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都很有意义,尤其是志强老师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佩服。我们相隔千里却因新闻研究而结缘,并能成为知音,实在太难得了!我曾经也当过记者,体会过基层新闻人的不易,所以此行我是一定要来的。”陈作平说道。

当晚,成都的天空不断坠下雨滴。在返回内江的途中,又遭遇成都各处封路、修路,回到内江时已是接近凌晨三点。一路上,两人相谈甚欢,从新闻从业的经历聊到新闻人物故事。交谈中,记者得知,陈作平比陈志强小整整十岁,虽然两人有十年的年龄跨度,但在新闻业务发展上,却有着一致的眼光。

 

同寻“长江记忆”

“《实用新闻课》以问题为导向,讲究实战性,是一部针对性非常强的新闻专著。作者陈志强是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凭着对长江故里的深厚情怀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撰写这部著作,他的钻研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所有新闻人学习……”在次日的座谈会上,陈作平对陈志强及其专著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会后,陈志强未顾及要求签名的他人,径直走到陈作平的身边,请他在被《新闻报道新思路》上签名并合影留念。陈志强说:“虽然我比您年长十岁,但在新闻业务方面,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当天下午,陈志强与陈作平一同走进了范长江纪念馆。从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到范长江故居、长江大课堂、范长江新闻林,沿着范长江的新闻之路,聆听了范长江的生平事迹。

范长江事迹陈列馆所展出的范长江生前所写的报道、所用的工具、所穿的衣物以及各种老旧照片,仿佛将二人置身于范长江的新闻世界之中。而范长江故居的还原,则让他们连连感叹,范长江成长的画面似乎又重现在了眼前。

“在我曾经学新闻史的时候,就了解过一些范长江的事迹。而今天走进范长江纪念馆,让我更深、更细地了解范长江的故事。”陈作平表示,范长江纪念馆中涉及到的信息非常全面,对新闻工作从业者和广大新闻学子都是很有帮助的。所延伸出的“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信息的陈列,更是对他们的一种莫大的鼓舞。

说到这里,陈作平似乎更能体会陈志强撰写《实用新闻课》的初衷。他认为,陈志强作为长江故里的基层新闻人,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对故乡的热爱,是对“长江精神”的真实体现。正是因为陈志强有着范长江那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劲头和决心,才会诞生大量的优秀新闻报道,正是由于陈志强有着范长江那种社会责任感,才会有《实用新闻课》的出版。

“回京以后,我会把在此寻得的‘长江记忆’分享给我的学生,也会把志强老师的精神传递给他们。”陈作平说。

在内江的两天时间里,陈志强与陈作平形影不离。临别时,陈志强送了几两内江产的茶叶给陈作平,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茶就如同你我的交情,清澈透明、值得细品。”

在双流机场分别时,他俩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