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勇敢地选择理性固执地温暖表达

来源: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浏览次数:1888发布时间:2018-12-06


“文学是滋养我性灵的肋骨”

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以“关照人文需求,传承文化基因”的理念触动观众们的内心,收获高口碑与高点击。而谈到文化类节目,王宁师姐可谓与其渊源颇深。自2005年起,王宁在河北卫视《读书》节目组,“传承文化,滋养心灵”,节目一做就是六年。在人们不断慨叹世风日益喧嚣浮华之时,师姐始终坚守在此,以《读书》栏目,打开写书人、读书人内心萦绕不断的文化情结,解读文字传递的生命讯息,寄托对庸常生活的热忱关注、阐发对宏观世界的文化思考。

“文化节目其实是我要特别感恩的。因为这是和我的灵性,我的心灵,我生活里所有的爱好非常非常吻合的一个领域。它完全就是我的一个模子,我是在这个模子里被孵化出来的,或者说它是我的蛋壳,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从这个蛋里面孵化出来的,我的身体里血液的每一次涌动都跟它有关。”聊到这儿,师姐微眯起眼,像在思索,也像在回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毕飞宇跟我说的‘做人要有的那点耐心’;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毕淑敏跟我说过‘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是为了让他人获得188比分直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莫言老师跟我说的,他每一次的写作的酝酿有多么的艰难;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的第一段,我重新回想莫言老师的话,我会觉得做一个作家是多么的伟大。因为他们呕心沥血地写出来的很多作品,可能对于大部分的读者都只是偶尔的消遣而已。”她的脸微微泛红,少许停顿后,笑了。“我喜欢文学,我喜欢写字,我也喜欢那些同样在知识,在文学,在写字里奋斗的人们。我们要永远地感谢那些我们不断的较劲的日子。我们要永远地感谢那些也许别人都忘记了,但我们至死不会忘记的事情。我觉得这些就是文化给我的营养。”然而节目的维持是艰难的。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她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每一天都面临着没有办法办下去的困境,它的时间只能越拖越后,从晚11点播出到晚上11点半播出,然后到最终这个节目消失。”当《读书》真正消失于人们视线之时,她感觉像是一个重要部件从身上被摘走了,“硬生生的从我的肋条上扯走了,再也长不上了。”

当被问及是否还想参与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时,王宁答得畅快,“当然愿意了。”六年前身上的创伤,仍未愈合。“那块肉从我的身上被剜走,一直都没有长上。我希望有一天这块肉能够长上,重新长回到我的身体里面。”人们在看节目时,没有在看噱头,没有在看明星,没有在从众追热度,而是在看完后愿意真正地拾起一本书,潜心静气地阅读。这是王宁对于文化类节目社会功用的希愿。“阅读始终是一个人的事情。这是我长到30多岁才理解的道理。阅读就像是你人生当中最隐秘的幸福与痛苦一样,都是不能和人分享的。阅读是你自己真正的知道,你在读什么?你读了,得到与未得到都是你自己的经历。”当人们萌生了阅读的欲望,为自己而读书,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个节目才有了价值。

正如她自己所言,她是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王宁喜欢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抒写对于人生的感悟。无论是2010年的随笔集《态度》,还是微博里温暖哲思的“宁姐鸡汤”,都是师姐对生活的描摹与体悟。她说,自己的阅读喜好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看到自己的边界与局限。“阿特伍德就是我文学上的偶像,我为她的《好骨头》而惊叹,为她的《别名格蕾丝》而折服。当我看毕飞宇的《玉米》时,我曾经有过这种感觉:‘这语言太奇妙了!语言还能以这样的形式排列、呈现出来!’”当看到这些美妙的文字时,她也曾感到自身渺小,“望洋而兴叹。”但最终却会想起毕飞宇曾对她说过的“即便是我们不了解物理,也不妨碍我们去享受《时间简史》带给我们的那种文字当中的享受。”很多东西并非一定要去拥有,“远远的看着它,就像看辉煌的古希腊文明一样,它曾经就在那里,它就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它,是你为人的幸运。”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道理在她眼前渐渐明晰。“你会发现好书其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则是由你的阅历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