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市教学名师郑月:育桃李,拓新路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939发布时间:2019-01-20


原创课程与教材,学术拓荒者

1995年,刚刚留校任教的郑月老师就接到一个大任务:开设《电视文艺节目概论》的课程。此前,电视系此类课程的基础为零,对于23岁的郑月来说,“没有前辈的肩膀可以站立,实在太难了。”但她选择迎难而上,开启了自己的原创之路。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她开始探索这门课程的模式走向,自主设计、制定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搜集实际案例,汇编课程讲义。令人欣喜的是,这门全新的课程最终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教材《电视节目导播》(左图为2007年出版的第一版,右图为2018年再版的最新版)

《电视节目导播》和《影视剪辑艺术》这两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的脚印可以参照,我内心真的很迷茫,常问自己,‘你到底走得对不对?’但其实得不到答案。”一路跌跌撞撞,终是触及了彼岸曙光。郑月首次在全国确立了《电视节目导播》课程教学体系,直至今日,这些原创课程仍广受认可,好评如潮。“刚开始面临这些挑战时,需要勇气,还需要力气;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执行力。”回望这段历程,郑月感慨道.

在开拓新路的过程中,郑月老师不仅原创了精品课程,还编写了教材《电视节目导播》。在2005年之前,郑月就接到了电视学院系列教材出版计划的合约,写一本188比分直播:电视节目导播的教材。“当时有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导播在电视制作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岗位,它的实操性很强,我怎么才能够用文字去描述它所需要的技术保障系统、工作实务流程和相关技能,以及大量不同情境下的经验处理与临场反应呢?”郑月老师并没有贸然接受这份邀请,而是又用了几年的时间,不断琢磨、总结、积淀。

2007年,文艺系准备编写21世纪文艺编导专用系列教材,这时再次接到邀请的郑月决定参与写作。最晚签约加入的她仅历时4个月就完成了30万字,成为最早交稿且10本教材编者中唯一签约版税的作者。那是工作强度极大的4个月,在郑月家的客厅窗前,有一个90cm×90cm的小桌子,每天,她都在固定的时间坐在自己的桌子前,从早上9点写到14点。“我觉得我非常专注地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把十年来所有的教学材料重新咀嚼,把教学方法融入到讲述逻辑中去,把认识和经验渗透到了行文的字里行间。”自2005年起开始带研究生的经历也为她提供了不小的帮助,通过让研究生录制课程的方法,郑月老师记录下自己的课堂点滴。“当我看到这些视频、听到这些录音时,一下就被拉入课堂情境当中——便于梳理讲课逻辑,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2007年,《电视节目导播》出版,这是全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电视节目导播课程的专用教材,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188比分直播: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182月,一直在全国电视导播课程中起引领作用的《电视节目导播》再版。

郑月优质示范课调研报告

    改革中创新,探索中坚定。教学之路上,郑月老师始终仰望星空,但也从未忘记埋头开拓。浩瀚星空下,她看见脚下荒原,在她的开垦下已见新路,且绵延至远方。


教学中的创新与坚守

在执教二十余年间,郑月的教学风格也是与日俱进的。刚开始授课时,较偏感性,而随着对于专业领域的更深了解与教材的更迭,她的授课逻辑逐渐清晰稳定,教学风格逐渐趋于理性,对于人才适用性培养有了188比分直播:的经验。“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一方面也是受长期与业界合作的影响。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教学其实会作用于较浅的感性层面,而身为教师,应该站在一个更为宏观和理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东西,再把这种认识回馈到教学方法、体系当中。”

适应时代变化、满足业界需求是郑月对自己教学思路方法提出的要求。“我认为教材本身所承托的只是基本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展开的思路。而我真正运行的教学思维,必须在当下的课程里才能反映出来。”例如,在导播课上,郑月老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锻炼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让同学们在后来的实践中在面对机位架设时更加自如。而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郑月老师也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来验证自己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适时而变”,郑月一直在遵循,一直在坚守。

纵然教学思路在不断变化,郑月也保留了上课时的一些不变的风范。比如,严谨高效、强调时间观念一直是她的课堂特点。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表示“压力山大”。2016级文编专业的郑雪如告诉记者,上郑老师的课必须要做好充足的专业准备和心理建设,以应对课堂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每次坐在切换台前,正负零秒、镜头美感、情绪节奏都成了大家默契一致的奋斗目标。”郑月老师的第二届研究生——现任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电视导播课程外请教师闫婧也分享过一个故事。“第一次上郑老师课迟到了,我悄悄进门的时候,郑老师叫住我问迟到了几分几秒,我一下子就怔住了。”

“郑老师比较重视细节,严于自律”,郑雪如告诉记者,“很多人说郑老师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但她从不会忘记上节课自己‘随口’留下的思考问题。第二天有课,她即使前一天在外地工作,也会乘晚上的飞机赶回来。我感觉郑老师给人很大的感动是,在一个不太‘讲究’的时代,做了一些‘讲究’的事。”